什麼情況下,就是“上火”呢?
長口腔潰瘍的時候;

咽喉腫痛的時候;

臉上長痘的時候;

便秘的時候……

吃了清熱藥,就能解決問題嗎?
並不。有時候很有用,有時候一點效果都沒有,該長的還得長。

我們常說的“上火”,可以理解為中醫的熱症,而大部分人選擇使用清熱瀉火解毒的中藥或者中成藥,都是將熱症以實熱來對待了,殊不知,我們一直以為的人體有熱的表現,有些卻是因為寒引起。那些症狀並不是熱證的特有的。

如果體寒,身體裡面又有痰飲、食積不能代謝,所以也會郁而化熱,熱邪上炎,而出現口臭、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

這個熱是因為堆積的東西多了,不是因為火大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是熱,有的用了清熱藥,有的用滋陰藥,有的卻用溫熱藥、消積藥。

對“火”的認識和處理
《內經》有“壯火”“少火”之名,後人分“天火”“人火”“君火”“相火”以及“龍火”“雷火”。元·朱丹溪則概括為“虛火”與“實火”。

程氏認為,實火係指六淫之邪或飲食所傷之火,自外而入;虛火係指七情色慾和勞役耗神所生之火,自內而發。

實火如賊,虛火如子,故又可稱“賊火”與“子火”。

賊則宜驅,子則宜養。

人固不可以認賊作子,

更不可以認子作賊。

驅賊火有四法
一曰發丨風寒壅閉,火邪內郁,宜升而發之。

二曰清丨內熱熾盛,宜涼而清之。

三曰攻丨火氣鬱結,而成熱實,宜通腑徹熱。

四曰制丨熱氣怫郁,清之不去,攻之不可,多因真水有虧,不能制火, 宜滋其腎,所謂“寒之不寒,是無火也”。

養子火也有四法
一曰達丨肝氣鬱結,五郁相因,當順其性而升之,所謂“木郁則達之”。

二曰滋丨虛火上炎,宜滋其水,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三曰溫丨勞役神疲,元氣受傷,陰火乘其位,宜甘溫以除大熱,所謂“勞者溫之”。

四曰引丨腎氣虛寒,逼其無根失守之火,浮游於上,宜以辛熱雜之壯水藥中,導火下行,所謂“引火歸元”。

然當邪盛正虛時,每有用養子之法借為驅賊之方(如滋水制火),但驅賊之法絕無用作養子之理。因養正而邪自除,理之所有;伐正而能保身,理之所無。因養正與祛邪之間,養正又居於首位。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資訊
有廣告合作的想法與需求, 歡迎與我們聯繫!

我們的 email 是
support@ainfomedia.com




作者: ma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