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新加坡在加密貨幣未來上分裂
亞洲的兩個大型全球金融中心在加密資產的道路上分叉了,它們似乎正朝著不同的方向前進。
去年,當地首席證券監管機構Ashley Alder也選擇了FinTech Week,以揭示所謂的加密資產交易平台“選擇加入”制度,該制度使運營商可以選擇是否希望由加密貨幣監管。證券和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這是由於某些加密資產無法嚴格分類為證券這一事實。
“這將改變,”阿爾德本週早些時候也在金融科技週期間表示。
«今天,政府根據《反洗錢條例》提出了一項新的許可製度,適用於交易任何類型的加密資產的平台,即使這些平台都不屬於證券。因此,如果他們在香港經營或針對香港投資者,則需要申請證監會許可證。否則將構成犯罪。»
只為有錢人加密
除了許可之外,擬議的規則還將禁止散戶投資者交易加密資產,限制了對專業投資者的訪問,其中包括要求至少有100萬美元。
奧爾德說:“考慮到所涉及的風險,建議他們至少應至少在最初為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
“簡而言之,我們將要求所有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必須透明運行,就像在陽光下工作一樣。”香港金融服務和庫務局局長許清雨補充說 。
MAS:開放加密
同時,新加坡繼續採取開放的態度,使運營商能夠更加自由和有機地發展。
儘管有時會有金融管理局介入以控制市場-在2018年,它將未命名的首次代幣發行(ICO)返還給新加坡投資者,並認為這是一種證券-監管機構已經與香港不同的是,尚未向運營商頒發許可證,也未對未歸類為證券的加密資產採取嚴格的立場。
甚至像Coinbase和Binance這樣的大型交易所都在該城市運營,並被授予暫時免於持有許可證的權利。
MAS:投資者責任
在保護投資者方面,香港當局選擇了何時或是否適當選擇散戶投資者。金管局在這方面也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在促進投資者責任的同時鼓勵更多的教育和審慎態度。
實際上,MAS資本市場助理董事總經理Lee Boon Ngiap提出 了一個簡單直接的警告:“公眾應該意識到,如果他們選擇在不受監管的數字代幣交易所進行交易或投資下跌的數字代幣,則沒有監管保障。超出MAS規則的範圍。»
全球加密貨幣領導者
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監管下,新加坡已迅速成為加密資產行業的全球領導者。
目前,它是234個參與區塊鏈的實體的所在地,包括萬事達卡,VISA,螞蟻金服,騰訊支持的WeBank,Facebook支持的天秤座等。據報導,甚至新加坡最大的貸方星展集團(DBS)都在與監管機構合作,以潛在地通過零售渠道開展加密貨幣交易。
隨後的結果是新加坡迅速建立為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的領導者。根據ICObench的數據,儘管新加坡僅有600萬人口,但其ICO數量和ICO價值(25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