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利用香港的政治緊張局勢,發起了攻勢,以吸引前英國殖民地的資本和金融專業人士,但成功的機會很小。
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Yuriko Koike)在10月份宣布:“我想使東京成為亞洲領先的金融城市。”
日本首都上週適時在香港開設了一個新的新聞辦公室,以“出售”其經濟吸引力。還將在東京設立臨時辦事處,供打算遷移到日本首都的公司使用。
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實行減稅和簡化措施,以提高日本對外國金融專業人士的吸引力。還研究了經濟特區的構想,儘管其實施更為複雜。
幾項民意調查顯示,目前尚無任何外國公司公開宣布其打算離開香港,儘管有些公司確實考慮到了將來的可能性。
一位在香港經營並要求匿名的西方大銀行的一位經理肯定說:“一般的氣氛是等待的時間之一。” 儘管最近北京通過了一項有爭議的國家安全法,但這位經理告訴法新社,“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想到要離開香港”。
-日本的障礙-
此外,儘管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大國,但它並不是理想的候選國。
語言障礙,加上當地英語水平較低,是日本及其高稅收的長期障礙:對於最富有的納稅人,所得稅稅率達到45%,而香港為17%在新加坡佔22%。
日本歐洲商業委員會(EBC)主席邁克爾·莫羅切克(Michael Mrozcek)向法新社解釋,日本在其數字化轉型中遭受的拖延是另一個重要的絆腳石。
而且,10月1日使東京證券交易所癱瘓的巨大失敗也無助於提高其聲譽。
近幾個月來,以戰鬥COVID-19的名義對日本的外國居民實行的“歧視”也削弱了其國際吸引力,Mrozcek倍受青睞。
與日本公民不同,外國居民幾乎不可能返回日本。
此外,其他亞太地區也在爭奪香港。例如,澳大利亞在7月宣布放寬對香港公民的簽證規定。
新加坡也被列為可能的替代目的地。IHS Markit亞太區經濟學家拉吉夫•比斯瓦斯(Rajiv Biswas)表示:“大多數國際金融公司已經在新加坡成立,因此,他們寧願在新加坡擴展業務,而不是將目光投向新加坡。”
-通往中國的門戶-
但是,正如AxiCorp分析師斯蒂芬·英尼斯(Stephen Innes)提醒法新社一樣,香港仍然堅決支持自己的論點,例如,作為“通往中國大陸的第一門戶”,以及在亞洲無與倫比的國際銀行生態系統。
自2014年底以來,香港證券交易所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直接相連,使香港公司可以更輕鬆地投資中國上市公司。
英尼斯補充說,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毗鄰中國的矽谷深圳,是另一個重要優勢。
中國鄰國迄今宣布的與香港競爭的措施膽怯,也反映出他們擔心他們會激怒北京,並擔心自己的經濟利益會受到影響。
英尼斯解釋說:“新加坡和該地區的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咬人。” “在亞洲,除日本外,所有道路都通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