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個永恆的話題,它不僅為社會輸送人才,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伴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新事物的產生,傳統教育模式能否讓孩子們真正適應未來,做好接受挑戰的準備呢?

未來社會的挑戰是什麼?

當今社會中有許多潛在的破壞性的趨勢,比如氣候變化、自動化、互聯網化、人工智能等,這些變化潛移默化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崗位、工作職能,同時也孕育出了新的工作方式與工作機會。而那些不具備關愛型和創意型屬性的工作,在未來被取代或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個社會最終要走向人工智能,你可以參觀一下我們的生產線,20秒鐘一部手機從無到有,基本上沒有什麼人。

未來我們幾百條上千條的生產線完全自動化,所以我們的人的文化素質不夠,做工人的機會都不存在。

事實也是如此,沒有知識、計算機等當代社會所需要的基本能力,退出重複性的生產線,如何操控好一個自動化的機器都是難題。

那接受過正規教育的人就不會受到衝擊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些人從事的崗位,也會受到新技術的影響。

比如傳統媒體,在互聯網不普及的年代,人們想要瞭解最新社會消息,需要傳統媒體人及時報導,但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人”,及時消息會更快速的登錄社交媒體的榜單。

新技術取代了高知分子的部分工作,反之想要突破這一難題,他們必須不斷提高創造思維與寫作能力,出更優秀的內容。

總結來說,未來社會的挑戰關乎知識、創造、思考、建設性,孩子們需要從教育中鍛鍊這些能力,才能戰勝未來社會的挑戰。

美式教育如何迎接未來社會挑戰?
目前來看,中式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體現在扼殺孩子的天性,培養出一批“聽話、不愛思考、缺乏想像力”的學生。因此很多人選擇赴美求學,一方面受美國尖端教學理念與教學質量的吸引,另一方面典型的美式教育善於培養敢於發問,充滿創造力的學生,恰好是未來社會所需人才。

1. 美式教育重視閱讀

在美國,兒童的閱讀量很高,每個小學生平均一年讀100萬字以上。即使是上了大學或者讀研究生,每週的閱讀量動輒也是上百頁。

對此,常有在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抱怨教授們佈置的閱讀材料太多,成為中國學生難以適應美式教育的原因之一。

曾有美國的教育學家做過研究,在同等經濟狀況的家庭中,美國孩子的閱讀量是中國孩子的6倍。

2. 美式教育重視藝術培養

學習藝術能最直接開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但中式教育,藝術類的課程經常被主課程取代,甚至隨著年級的增加自動退出“舞台”。在美國,藝術課程卻會隨著年級的增加逐漸深入,並將藝術納入了高中生的畢業考核要求。

3. 美式課堂重視提問與溝通

在美國的課堂上,老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關係,學生可以隨時打斷老師進行提問和反駁,在這個過程中,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都得到了鍛鍊。而在未來,無論做什麼工作,這些能力都是一個加分項。

美式教育受到越來越多中國家庭的認可,一些家庭通過給孩子一個美籍身份認證,讓他們在未來接受教育上擁有更多機會與優勢。

在美國讀小學、中學、高中全部免費,上美國大學沒有專業限制,高比例招生名額更易被錄取,僅需留學生10%的學費……美福嘉兒不做教育,但您可以通過我們,順利開啟赴美生子之旅,讓寶寶一出生就贏在未來!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資訊
有廣告合作的想法與需求, 歡迎與我們聯繫!

我們的 email 是
support@ainfomedia.com




作者: ma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