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家庭醫生孔麗接診了一位70多歲的華裔老人張先生。幾個月來,張先生身體嚴重消瘦、皮膚顏色變黃,但他沒有定期看家庭醫生的習慣,就掛了急診號。醫院進行一系列檢查後,確診是胰頭部肝外膽管癌,已經不適合手術切除治療了。
雖然醫生們盡力尋找新型治療方法,但張先生病情嚴重,在數月後去世。
談到這一病例,孔麗話語間不無遺憾,這是近幾年來她接診的兩例膽管癌病例之一。
膽管癌常於晚期發現
康乃爾大學臨床助理教授、胃腸外科專科醫師王朝陽介紹,膽管癌是少見的癌症,早期症狀不典型,多數病人在晚期才獲得診斷。
膽管癌,是膽管上皮細胞惡變造成的癌症。根據癌症發生位置不同,膽管癌大致分為:肝內型膽管癌(intrahepatic chlangiocarcinoma)、 肝門型膽管癌(perihilar chlangiocarcinoma)和遠端型膽管癌(distal chlangiocarcinoma)。其中,肝內型膽管癌佔15%,肝門型膽管癌佔65%,遠端型膽管癌佔20%。肝門型膽管癌和遠端型膽管癌合稱肝外型膽管癌,佔所有膽管癌病例的絕大多數。
以肝外膽管癌為例,當癌症腫塊長到足夠大,就可能阻塞膽道,膽紅素排出受阻,出現皮膚、眼睛鞏膜黃染,即黃疸現象。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腹痛、大小便顏色變化等。在肝內型膽管癌病例中,黃疸相對少見。
在西方國家,膽管癌較少見,例如在美國,每年平均每10萬人中只有1到2人診斷膽管癌。但在亞洲很多地方,膽管癌更常見,如在泰國北部的男性人群中,每年每10萬人中檢出膽管癌近百例,而在中國上海、青島等城市,每年每10萬人中檢出膽管癌數超過7例。
膽管癌的發病原因
很多癌症病人的癌症發作難以預料,但是膽管癌的幾個風險因素,值得人們瞭解和參考。
根據美國癌症學會的介紹,原發性膽管硬化、先天性膽道結構異常、肝硬化、肝吸蟲感染等都是膽管癌的發病風險因素。
王朝陽表示,亞裔膽管癌更常見的原因與反覆發生的膽道結石和感染、肝吸蟲感染等因素有關。
雖然關於膽管癌風險因素的研究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癌症風險因素會影響癌症發展,但不意味著它們必定會直接導致癌症。根據美國臨床癌症學會信息,在美國大多數膽管癌患者沒有明顯的風險因素,而有些人具備幾個癌症風險因子,卻從未發展成癌症。
如何發現膽管癌?黃疸、排便顏色變化是警訊
像本文開頭提到的張先生一樣,很多膽管癌患者晚期才獲得診斷,但孔麗醫師遇到的另一位亞裔病人丁女士則幸運地在早期檢測到了癌症。
丁女士60多歲, 有多年的乙肝肝炎病史。去年,她剛轉診到孔麗的診所時,按照醫囑進行每六個月一次的肝臟超聲檢查,結果發現肝臟上一個2公分大小的腫塊。孔醫師立刻將病人轉診到醫院,進一步的檢查確診是肝內膽管癌。醫院及時為丁女士做了手術,手術成功。
孔麗表示,乙型肝炎可能發展為肝癌,但本案例是特殊少見的膽管癌。癌症發生的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按醫囑定期檢查對發現癌症非常重要。
王朝陽則提醒,對膽管癌患者來講,黃疸、尿色變深、大便變灰等現象意味著膽管堵塞已經很嚴重,通常是晚期表現。在更早期,膽管癌可能表現為右上腹痠痛、容易疲累、體重減輕、晚上發汗等,但這些現象也可能出現在其它輕症疾病中,因此被很多人忽略。
華裔還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看病拖延。有的人會忽略醫生提出的檢查、轉診等要求,造成診斷延誤。王朝陽以膽管癌為例解釋,許多疾病的早期症狀隱匿,病人如感到不適和異常,應該及時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對於膽管癌治療來講,如果能早期發現,手術是目前唯一可能治癒膽管癌的方法。目前,一些可能適合於晚期患者的新型靶向治療方法正在研究中,如針對IDH1突變、FGFR融合與突變、HER2擴增與突變、BRAF突變等靶點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