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一篇關於3歲以下幼兒敏感期的科普文,因為經常看到許多孩子的敏感期表現得不到好好的對待。

而即使是瞭解兒童敏感期的成人,也很難在日常養育過程中時時提醒自己那些貌似“不良”的行為,其實只是敏感期的表現而已。

既然是科普文,就儘量少贅述,讓每一個敏感期的表現,以及此時對待幼兒行為的方式一目瞭然,才讓人有耐心讀下去。

鑑於大家對1歲以下的嬰兒的口的敏感期(表現為吃手和啃咬物品)、手的敏感期(觸摸、抓握等)都比較瞭解了,我們在這裡就暫時不談。

今天,我們主要說幾個1歲以後、3歲以前容易被成人所忽略和錯誤對待的敏感期。

走的敏感期

表現:

這個敏感期,從最初的要成人拉著手跳,到獨立行走,到迷戀上下坡、爬樓梯,再到專門愛走不平的地方,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孩子需要幾百次甚至上千次的上下樓梯、上下坡、攀爬,才能掌握熟練的走路和攀爬技巧,才能有良好的身體平衡能力。

對待方式:

這時,最佳的方式是成人放棄自己的走路節奏、生活節奏去配合孩子,陪他去走他所有他想走的路。此時,切不可過度保護,不要對危險有過高的估計。

當然,我們很難在任何時候都放棄自己的節奏去配合孩子,總有不得不趕的時間、不得不做的事,這時候,我們應該先耐心地、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跟孩子解釋清楚原因,然後再堅決地執行。

然而切記,如果過多地剝奪了孩子在敏感期的練習機會,以後可能需要加倍的練習才能補回來。

空間敏感期

表現:

空間敏感期開始於1歲前後,具體時間因人而異。

幼兒在這一時期,一開始會喜歡扔各種東西,包括玩具、書籍、食物等等。

繼而,他們會喜歡拋撒、推倒、拖拽等對待物品的方式,以及喜歡鑽、跳下等運動方式。

其實,空間敏感期的表現多種多樣,還包括對各種洞和狹小空間的痴迷和探索,對瓶子等盛物容器的興趣等等。

對待方式:

幼兒扔東西,是為了探索東西落地的現象,這時候,家長切不可打罵幼兒,而是可以把他們扔的東西撿起來,再扔回給幼兒。如果幼兒願意,這一過程可以多次重複。

對於幼兒其他發展空間感的行為,成人只要耐心陪著他們就好,在陪伴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不要過度保護。

與走的敏感期的攀爬同樣,對於幼兒從高處跳下,我們成人也容易過度保護、加以制止。如果我們確實認為有危險,可以在下方加以保護,但不應過高估計危險而對幼兒行為進行制止。反之,在危險可承受的範圍內,應當對幼兒的嘗試和膽量進行鼓勵。

細小事物敏感期

表現:

這一敏感期出現於1歲半到2歲左右,孩子會對一些細小的東西特別留意,會去觀察、去抓、去撿、去握在手裡不願意放下。

孩子對世界的觀察,是從微觀開始的。當他們的腿能自由地把他們帶到各處,他們就會開始用小手自由探索,這為他們的精細動作發展打下了基礎。

探索細小事物,需要耐心、專注力和時間,這對幼兒的發展而言非常重要。

對待方式:

成人此時應該放手讓他們去探索,不要總是以”髒“等理由而阻止他們。同時,由於一些孩子的口的敏感期還沒有過去,成人也需要留意他們的誤食。

簡言之,此時成人最好的對待方式是:在背後保護,不要打擾。

蒙特梭利說過:”兒童對細小事物的觀察與熱愛,是對已無暇顧及環境的成人的一種彌補。“

秩序敏感期

表現:

秩序敏感期出現於2歲以後,在這一敏感期中,孩子表現為特別堅持自己內心確信的程序和秩序,比如回家一定要自己摁門鈴,如果打破了他所堅守的這種程序,他會要求下樓重來一遍。

這個時期的程序和秩序給兒童安全感,如果打破,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混亂和不適。

對這一時期的幼兒來說,世界是以不變的秩序和程序而存在的。這種秩序和程序進入幼兒內心,成為他們最初的內在邏輯。

對待方式:

教育家孫瑞雪說:”秩序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人格,這一切來自童年。是童年造就了一個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質。“

內在秩序的建立,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有界限、承諾、規則、友善,而這一切都是發自內心,而非依靠外在權威的。這便是兒童在秩序敏感期得到良好發展的意義。

因此,在這一時期,成人應該儘量尊重兒童內心的秩序和他們需要的程序。

自我意識敏感期

表現:

這個敏感期,或許就是”可怕的2歲“的根源。

在這個時期,原本那個乖巧溫順的寶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強調自己對物品的所有權而不願意分享、對要求說“不”、以尖叫、跺腳甚至打人來捍衛自我的孩子。

兒童出生時,他的意識是混沌的,與萬物渾然一體,要從這樣的狀態中脫離出來,必須經歷一個自我分離和發現自我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成人看來或許很”激烈“,但這卻是孩子必經的階段和正常的表現。

應對方式:

我們的原則仍然是尊重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不要以打罵加以壓制。

不願意分享,幾乎是這個階段絕大部分孩子的正常表現,千萬不要強制他們分享或指責他們”小氣“。即使想要引導他們分享,家長的語言也應該客觀,比如溫和地指出對方也想要玩,但東西是你的,所以你可以決定,如果你同意,他會很高興。如果孩子仍然不願意,千萬不要強求。

經常說“不”,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只是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逆反期,比起青春期的逆反,這個階段好“對付”得多,而且,總會過去。

至於打人之類不能被允許的行為,成人應該立即地進行制止,但不要用打罵等方式,可以抓住孩子的手、拉開孩子,並用不容置疑的語氣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事後,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式。持之以恆,孩子會慢慢懂得自己可以有其他更恰當的維護自我的方式。

介紹了這些敏感期,我們為大家總結一下應對孩子敏感期的幾個要點:

1. 理解孩子這些表現是因為其處於特定的發展階段,不要輕易視為不良行為;

2. 尊重孩子,不要以打罵或懲罰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表現;

3. 對於孩子不傷害別人的敏感期行為,儘量順應,使他們能在重點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充分鍛鍊自己;

4. 即使敏感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空間,後面只要得到了愛和自由的對待,敏感期便會再次到來。因此,雖然需要更多的努力,但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資訊
有廣告合作的想法與需求, 歡迎與我們聯繫!

我們的 email 是
support@ainfomedia.com




作者: macca